大概 1 年前吧,美女室友一进家门,就跟我诉苦:“ 欧洲同学气死我了!”
“ 我跟脚安娜炫耀咱们微信嘛,说有些功能可好了,比如,发了消息还可以撤回呢。”
然后,你猜怎么着,这个碧池居然一脸鄙视,说 “ OMG, Chinese is sooooo fake!( 中国人太太太假了 )”
另外一个老外还搭话,“ Yeah! That's their culture, right? They are making so many fake products. ( 那就是他们的文化不是吗,你看他们造了那么多假货。)”
我一听就炸了!!
就 TM 你们老外 Real ,再说这 “ 撤回功能 ” 怎么就假了,明明很方便啊!! 这例子简直不要太多,比如,输入法经常会立功。。。
以及。。。
还有,微信加的群实在太多了,人们经常手抖发错啥的:
这要是没有撤回功能,真是要炸了!
不过,冷静下来之后,我还是有点理解他们的,
感觉除了嫉妒中国崛起之外,他们确实是没见过啥世面。。。
在国外,各种聊天 App 都不咋支持撤回。
因为,这些App当初是按照“替代短信”来打造的,而短信原本就不支持撤回嘛,这么多年下来,人们早就习惯了。
当然,也可以像 “ 脚安娜 ” 一样,解读为,“ 说出去的话,还能收回就太假了 ”。
可惜的是,“ 脚安娜 ” 很快就被打脸了。。。
就在几个月以后,他们欧洲人每天都用的聊天软件 WhatsApp ,也上线了 “ 撤回 ” 功能。。。
一经推出, Twitter 网友纷纷表示 “ 好用好用,终于等到了 ”。
从此 “ 脚安娜 ” 也不 Real 了,心疼一秒。
不过,除了 “ 撤回 ” 功能的争论以外,
还有一个聊天软件的史诗级争论,那就是。。。
中国的 “ 已读回执 ”
你们可能不知道,国外的主要聊天 App 们,都有一个功能,叫做 “ 已读回执 ”。
WhatsApp,iMessage,Line 等等这些加起来用户数超 20 亿的 App 们,全都有这个功能!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给对方发送了一条消息之后,系统会告诉你,对方是不是看了这条消息。
比如,全球苹果用户经常使用的 iMessage ,会直接在消息下面显示 “ 已读 ”:
日韩,中国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喜欢用的 Line 也是一样:
而垄断剩下整个世界的 WhatsApp ,则是显示两个蓝色勾勾代表 “ 已读 ”:
这功能简直太 Bug 了。。。
这意味着,
1. 你妹子又多了一条跟你吵架的理由:为什么看了不回复我!
2. 你的老板会学会使用 “ 紧急!。。。。” 这样的开头来引诱你点开 App ,因为消息预览显示不全。
3. 于是你半夜收到老板消息,不小心点开了,也要赶紧回复,因为老板知道你看了。
总之,你可能会经常想删了这个 App 。。。
还好微信没有这个功能,根据官方解释,是这样的:“ 我们希望给您一个轻松自由的沟通环境 ”。
( 微信的客服网解答 )
当年,腾讯高层对这个问题专门开会探讨了好几天。最后决定,不做这个功能。
后来,张小龙对此回应说“ 我们要给用户一个撒谎的机会 ”。
这实在是太天才了,张小龙真的会 “ 读心术 ”。
作为 “ 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产品经理 ”,他z能体会到人们那些微妙的,甚至从来不会说出口的需求。
高级一点说,就是可以瞬间切换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打造产品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说起来,被微信打败了的 “ 米聊 ” 可能就是一个反面例子。米聊,就支持 “ 已读回执 ”。
( 支持 “ 已读回执 ” 的米聊 )
但是中国现在有支持 “ 已读回执 ” 的成功产品么?
有。
比如,陌陌。
( 标注 “ 已读回执 ” 的陌陌 )
请问陌陌是傻了么?
当然不,这里就要提到一个重要概念 -- 产品的 “ 使用场景 ” Usage Scenario。
我们在设计任何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 “ 场景 ”。
比如,同样是看视频,你看网易公开课和抖音短视频,那心态就z不同。
再比如,同样是游泳,你在专业游泳池和去夏威夷海滩,那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样是聊天,陌陌和微信也不一样。
微信的场景,是熟人之间的,正常联络。
陌陌是什么?按照西方的分类,是“ 带有强烈 X 暗示的陌生人社交场景 ”。
陌陌可以出现 “ 已读 ”,是因为在 “ 熟人 ” 场景下的那些尴尬,在 “ 陌生人 ” 间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比如,在地铁上,你问别人 “ 五环买房了解一下?” 就算别人不理你,你一般也不会玻璃心吧。
而且,“ 已读回执 ” 还能加速搭讪进度,节省时间。
比如,通常你看到女生对你 “ 已读不回 ”,你应该就知道没戏了,赶紧去撩别的小姐姐就对了。
当然,陌陌知道很多人反感这个,于是。。。推出了会员服务。
只有会员才能 “ 悄悄查看 ” 对方的消息,而不显示已读。。。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更丧心病狂的例子,钉钉。
钉钉更恐怖,甚至会详细告诉你一个群组里,有谁读了,谁没读。
( 钉钉的群组 “ 已读 ” 标记 )
这其实,还是钉钉故意的。
因为钉钉的使用场景是:办公。
显示 “ 已读 ” 确实会给人造成焦虑,但是这个焦虑会提高回复效率啊。
而且,老板可以快速知道员工的阅读状态,对工作部署更加心里有数。
最终,钉钉促进了公司的办公效率。
没办法,上班本身就反人类,为了效率,钉钉就要更加反人类。。。
所以,其实大家都爱的微信,在企业版里,还是加入了这个功能,叫做“ 回执消息 ”。。。
( 企业微信的 “ 回执消息 ” )
国外的 “ 已读回执 ”
对于国外聊天 App 的 “ 已读回执 ”,就不能简单的用 “ 场景 ” 来解释了。
说起来,出国这几年,我还真是各种有 “ 已读回执 ” 功能 App 的深度用户。
所以,我很早就想知道,难道只有中国人才有 “ 已读 ” 焦虑吗?
于是,我调查了一圈,发现,
原来,老外也讨厌 “ 已读回执 ” 啊。。。
( 英国卫报报道 )
不过,和中文世界几乎都在反对 “ 已读回执 ” 的画风不太一样,
我可以明显地看到,“ 支持 ” 和 “ 反对 ” 的两面观点,同时都会大量的出现。
支持的理由有很多啦。
比如,“ 已读回执 ” 可以让沟通更加 “ 透明 ”,降低沟通成本。
还有,使用 “ 已读回执 ” 是一种对自己和对方的尊重。
不过,这个在 Reddit( 类似于国外的百度贴吧 )上获得最多 “ 赞 ” 的哥们,说出了支持打开 “ 已读回执 ” 的最大理由:
“ 我打开已读回执,因为我特么非常 Real ”
额,酷的兄弟。
这还真的跟脚安娜的想法一样。。。
讲真,“ Be Real ,做真实的自己 ”,确实是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看了老板的消息不回复,员工本来就可以 Real 地直说嘛:“ 都特么 12 点了,是下班时间你心里没数吗?”
对此,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还专门做了研究。
人机交互系的 Lujayn Alhddad 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了调研。
先来普及一个知识点:全球的人类文化,可以分成 “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和 “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这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 个人主义 ” 是以 “ 我 ” 为中心,而 “ 集体主义 ” 则是以 “ 我们 ” 为中心。
“ 个人主义 ” 下,人更加关心 “ 个人利益 ”,注重 “ 个体感受 ”,崇尚个性。
“ 集体主义 ” 下,人更加注重 “ 和大众一致 ”,习惯于融入集体和听从权威。
不同文化主义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也不同。比如,那些在美国非常火的真人秀,做菜的啦,逃生竞技啦,其实都是 “ 素人 ” 参加。但是一旦引进国内,全都换成明星了,否则可能没人看吧。。。
全球范围内,可以画出这样的图:
( 全球文化地图,颜色越深,则越偏向 “ 个人主义 ”;颜色越浅,则越偏向 “ 集体主义 ” )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美国,加拿大,澳洲和西欧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极度 “ 个人主义 ” 的。
而 “ 个人主义 ” 推崇的就是,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要做自己, Be Real 。当然别人也不会随便评价( Judge )你。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东方世界都是偏向 “ 集体主义 ”,人们也都习惯于评价别人,比如你的七大姑八大姨。
还记得小时候,班主任会教育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遵守纪律,不要给班级 “ 扣分 ”。这就是典型的 “ 集体主义 ” 教育了。
除了中国,中东国家也很 “ 集体主义 ” -- 毕竟有宗教原因。
于是 Lujayn 对两种主义的代表:“ 美国 ” 和 “ 中东国家 ”,进行了三种聊天场景的分析:
非常亲近的好友,x 伙伴,和一般联络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和微信场景最像的 “ 一般联络关系 ” 里,美国人接受 “ 已读回执 ” 功能的人,比中东高出接近 20% 。
可见,“ 个人主义 ” 盛行的文化里,对 “ 已读回执 ” 接纳度稍高。
可是,众口难调,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那作为一个全世界都用的国际化产品,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让用户自己设定呗。。。
( 苹果的 iMessage:用户可以自行控制是否打开 “ 已读回执 ” )
国外 App 这么做的最大原因就是:要支持 “ 全球化 ”,也就是要对全世界所有用户进行产品优化。
其实,“ 跨文化优化产品 ”,在硅谷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做全球化产品。
说白了,这还是在满足用户需求嘛。
稍微引申一下,
可见,拥有快速 “ 转换思维 ” 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没有很好地转换认知,用 “ 集体主义 ” 思维来打造 “ 个人主义 ” 文化圈产品,效果可能就不太好,反之亦然。
关键总结
1. 好的产品要能洞察人性,满足用户直觉,甚至是人们说不出口的需求,比如微信。
2. 产品的 “ 使用场景 ” 也决定了其具体功能,设计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使用场景,比如陌陌和钉钉。
3. 打造一个跨文化的全球产品时,需要转换思维,对不同背景下的用户需求进行优化,比如 i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