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汽车电商都具备这几点】2015年的汽车电商,几乎无一例外,用标准的淘宝电商网页设计,将一个个商品放出来,我个人喜欢叫这种模式为“货架模式”,我总觉得这种场景更像超市搜索,适合男性以及日常用品,汽车电商也这么做,恰恰违背了女性用户购买汽车的核心场景:欲望驱动。什么是欲望驱动,就是《来自星星的你》一播出,大家争着要买明星同款;就是逛Chanel专卖店,被陈列和氛围深深打动而掏腰包;就是博主呛口小辣椒在微博上的配图秀。没有欲望驱动,只是货架陈列,用户的购买转化率一定很低的。
汽车电商,真正需要的学习如何去“激发购物欲望”,从内心去打动用户,就如同用户在逛美轮美奂的专卖店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下单。国外比较成功的汽车电商,如Gilt,通过极佳的视觉设计加上极低价格的限时抢购,成功刺激购买欲望,成为汽车闪购电商典范,如Fancy,通过极其优秀的编辑推荐商品,呈现美轮美奂的购物墙,一键购买。这些成功的汽车电商,都做到了一点,就是刺激购买欲望。
库存
“低买高卖”的商业模式意味着需要进货,需要先真金白银付出去,买进来一堆货,再靠渠道(这里的渠道是自己的网站)卖出去。但问题是,进货就意味着有库存,而有库存就意味着可能卖不掉。这种模式在时尚零售行业有一个对应的模式,叫 “买手制百货”,比如香港连卡佛,法国老佛爷,美国Neiman Marcus等。买手制的特点是完全靠买手的个人判断来进货,如果买手进错了,公司必然会在季末剩余大量库存,占压大量资金,后续难以发展。甚至,如果买手进了来源不明的货,可能直接拖垮一家公司。传统买手制百货里面,比如LVMH集团下的DFS环球免税店,通过多年的买手沉淀积累,能将季末打折库存控制在15%左右,算最优秀的水平,行业平均水平20%~30%,而大多数汽车电商,由于买手的沉淀远远不够,还根本做不到这个数字。
信誉
进货渠道不透明;无品牌直接授权;加上中国的客观诚信环境。这三座信誉大山,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哪家能翻过来,此问题人人皆知,不再累述。用户则选择用脚投票,将购物的场所从国内大幅度转移到国外。
价格
第一代电商,大多数能够将价格做到国内专卖店85折左右,本来尚有空间。但不幸从去年开始,随着国家政策的透明和开放,转运物流的成熟,大量的海淘电商创业公司出现,以及自贸区/保税仓模式的冲击,很多汽车交易价格一下子被拉到7折甚至65折,这点仅存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流量
由于汽车消费频率低,一年最多买3~5次,导致用户很难来一次网站,甚至忘了自己的密码和用户名。而网站本身并没有其他的东西让用户“常回来看看”,和用户的关系非常弱。缺乏产生有机流量和让用户留下来的方法导致这一批电商普遍依靠搜索引擎买流量,然后客户消费一次即走。在几年前流量还比较便宜时候还顶得住,但在流量成本飙升的今天,几乎是入不敷出,很难持续。
错失移动
这一代电商,全部是网站web起家,在移动端,缺乏有效的产品和投入,大多仅作为网站的补充,而事实上,过去三年,移动流量是增加最快的,在2014年的美国“黑色星期五”打折狂潮中,移动端购物占比已经超过了30%。错失移动,就是错失未来。
独角戏
我习惯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一种商业模式,时尚电商作为跨界时尚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毫无疑问应该遵循时尚以及互联网的双重规律。以时尚行业而言,这个行业有着众多的玩家和分工:设计师负责设计,品牌负责生产,买手负责精挑细选,实体店负责体验,博主负责展示,用户负责掏腰包养活前面所有人。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应该是可以为行业作出巨大效率提升的,从而让行业内的玩家以新的模式共存共赢,比如滴滴打车,大众点评做到了,而传统时尚电商,更多只是自己进货自己卖的独角戏,缺乏可以让自己走得很远的行业价值。